爱体育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地方性、应用型、综合性的办学定位,积极探索地方二本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。学院深化校企合作,狠抓应用型人才培养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近3年来,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全国大学生“恩智浦杯”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,共获得国家奖项20余项、省级奖项80余项;获批国家创新创业项目5项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8项;学生发表论文近百篇,授权专利10余项;在合作企业直接就业毕业生占全体毕业生的9.7%,高质量就业率2016年为40%,2017年为42%,2018年为45%,就业质量稳步提升。学院党委书记罗华国说:“校企协同育人,产学研教融合,将企业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中来,提高专业学习的实践性,学生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学习动力。”
校企联合策划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
自2013年以来,学院以新办通信工程专业为契机,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之路。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,联合策划申办通信工程专业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、协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、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。学院以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、专业分流为基础,启动与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“面向信息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”,开展以华为、中兴通讯工程师认证为标志的“嘉环模式”人才培养体系建设。
“经过学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,再到南京嘉环进行理论培训和项目实践的过渡,让我在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里游刃有余。”学院2016届毕业生张奇昱对自己当年的学习经历颇有感触。
这5年来,学院与十余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,以服务产业行业为目标,在培养课程体系制订、订单式项目实践、应用型师资培训等方面展开了深度的校企合作。
校企无缝对接 定制培养课程体系
学院邀请了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标杆企业,深度参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;以行业发展的现状、未来新技术方向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等为基础,共同定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、共同建设课程平台,并联合编写了《无线网络优化》《数据通信》等系列教材与讲义。
按照“大一了解专业、大二把握职业、大三认知行业、大四走进企业”的培养思路,学院携手南京嘉环、深圳讯方等企业,联合协同育人。行业资深工程师参与入学教育,为大一新生作职业发展规划、大学学习规划等专题讲座,介绍信息通信技术的日常应用,引导学生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;企业高级工程师为高年级学生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授课,开拓学生们的视野,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,使得大二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职业状况,提升了大三学生对行业发展的认知,为大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学院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作为目标,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、开设对应的实验课程,有机整合学校实验平台与企业实训平台训练项目,使得学生学到真知识、练就真本领,自然而然地具备企业所需的能力和素养,实现离开学校、进入企业的无缝对接。
产教同频共振 落实学生项目实践
2015年,学院同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实习实训基地,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,开展培养认证通信工程师、实习就业相打通的专项人才计划。公司招聘学院的大四实习生,经过多次理论培训提升与工程实践应用,然后再进行选拔、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。实习生的毕业设计也主要由企业工程师指导,从而更好地使专业学习、实践锻炼与职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。
“带我的是华为金牌导师,我接触到了当时通信行业更前沿的知识和理论,随后到项目上去实习,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。在精品班中,我学到了技术,增长了经验,充实了自己,获得了成长!”学院2016届毕业生冯春鼎如今已是公司的一名专职讲师。
3年来,这种通信工程师“精品班”校企合作培养方式,已累计培训实习生近200人,培养通信工程师60余人。其中,部分学生在工作一年左右就拿到华为、中兴双高级工程师认证,并顺利成为华为或中兴公司的员工。
产教合作创新 师资研教深度融合
学院每年都会安排教师分专业、分批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深造,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,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将更前沿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。
已读研深造的2018届毕业生余昌昊同学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说:“感谢学校的校企合作,上课时的项目式教学,直面应用和前沿,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动力,提升了大家的专业素养和能力,使我们学有所成,在毕业之际对未来充满自信。”
每年暑假,学院教师都会参加南京嘉环的师资培训项目,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一同探讨数据通信、光网络通信、移动通信的热点问题和教学方法,完成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题,以达到双师型教师培训目的。同时,企业也累计派出工程师30余人次,来校参与课程教学。
学院院长屈少华教授介绍:“通过与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,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,这种模式将由点到面不断深化,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对象和规模,让学生获益,培养出爱体育更优秀的人才。”学院探索出一条学生、学校、企业多方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——“嘉环模式”。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,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;学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,实现了从“我该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;学校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,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;企业得到了大量新生代专业人才,并节省了新员工培训周期与开销;从而让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落到“实”处。
(胡 旭 王正强 金 鑫)
原文链接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19-01/13/content_512126.htm?div=-1